|
前言:
對于很多人來說,第一次了解到“區塊鏈”,都總是和“比特幣”綁定在一起的。區塊鏈與數字貨幣,可能在很多小白的認識里,要么是雙胞胎,要么是一體兩面,知道二者有些細微區別,但又感覺二者的綁定過深——雙方的關系實在是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楚。而且,區塊鏈下面,分布式賬本、去中心化、共識機制、智能合約、加密算法等,以及和數字貨幣相關的Token、山寨幣等等各種概念到底是什么,各自之間都是什么關系,也相當混亂。本文的目的,就是用較短的篇幅,重點為小白們辨析一下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的區別和關系。
一、誕生地——中本聰的創世論文
我們現在一般談論的“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純粹就概念來說,都來自于中本聰的創世論文《比特幣白皮書: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后來V神在以太坊白皮書《以太坊(Ethereum ):下一代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平臺》里說道:“當中本聰在2009年1月啟動比特幣區塊鏈時,他同時向世界引入了兩種未經測試的革命性的新概念。第一種就是比特幣(bitcoin),一種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的網上貨幣,在沒有任何資產擔保、內在價值或者中心發行者的情況下維持著價值。……然而,中本聰的偉大試驗還有與比特幣同等重要的一部分:基于工作量證明的區塊鏈概念使得人們可以就交易順序達成共識。……中本聰的區塊鏈是第一個可靠的去中心化解決辦法。現在,開發者們的注意力開始迅速地轉向比特幣技術的第二部分,區塊鏈怎樣應用于貨幣以外的領域。”
V神在這兒的意思,現在也是我們理解區塊鏈(不過在中本聰的論文里,只出現了chain這個詞而沒有出現blockchain)和數字貨幣(比特幣以及之后的以太幣等)最普遍的看法,即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比特幣作為一種為去中心化設計的數字貨幣,具有無政府主義色彩,而這樣一種高度符合這種自由主義乃至無政府主義理念的貨幣系統,只有在中本聰將區塊鏈與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有可能誕生。
而區塊鏈這樣一種技術理念,為V神等人看到,其潛力不僅在于設計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還有可能廣泛地運用于貨幣以外的領域。
所以,純粹就區塊鏈與數字貨幣二者的關系來說,按照現在一般的理解就是,區塊鏈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去中心化解決方案,而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則是區塊鏈的一個應用之一,且是目前最成功的應用。
但是,無論是區塊鏈還是數字貨幣,在中本聰之前,其實都各有思想乃至技術的發展。區塊鏈作為一個分布式賬本,背后的數據存儲、讀取、修改、刪除等等技術,發展了很多年;比特幣區塊鏈中應用到的加密技術,工作量證明機制等,也已經發展了幾十年;在思想層面,去中心化理念更是很早就已經出現。而數字貨幣的發展歷史更為長遠,以至于現在很多介紹數字貨幣的文章,都會從貨幣的發展史開始講起(本文對這一點略過)。
二、技術層——作為去中心化解決方案的區塊鏈
對于“區塊鏈到底是什么”,現在是眾說紛紜。不過種種迥異說法,在我看來,是因為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比如說,很多人說它是一個分布式的賬本,是一個公開透明的、去中心化維護的賬務系統。
或者說,區塊鏈就是一個數據庫技術。
或者像V神那樣,稱之為一個技術解決方案。
這些不同的說法,都沒有錯。
在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里,對區塊鏈,其實是處理了一個記賬問題。
從比特幣的誕生之日起,全網就形成一條唯一的主鏈,其中記錄了從比特幣誕生以來的所有交易記錄并以每十分鐘新增一個節點的速度無限擴展。這條主鏈在每添加一個節點后,都會向全網廣播,從而使得每臺參與比特幣交易的電腦上都有一份拷貝。在現實世界里每筆非現金交易都由銀行系統進行記錄,一旦銀行計算機網絡崩潰所有數據都會遺失。而在互聯網世界里,比特幣的所有交易記錄都保存在全球無數臺計算機中,只要全球有一臺裝有比特幣程序的計算機還能工作,這條主鏈就可以被完整地讀取。
每個人在對交易的有效性進行驗證后都可以根據這些交易數據生成新區塊。為了避免虛假交易或重復交易,使這一新區塊被信任,需要構建工作量證明機制。如果想要修改某個區塊內的交易信息,就必須完成該區塊及其后續連接區塊的所有工作量,這種機制大幅提高了篡改信息的難度。同時,工作量證明也解決了全網共識問題,全網認可最長的鏈,因為最長的鏈包含了最大的工作量。
這樣,在比特幣的這個系統里,就達到了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這里去中心化是指不受中心機構約束,數據的記錄、存儲、讀取等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并不是一個權力大的機構就能夠篡改它。
而去信任化,指的是不需要一個中心機構來提供信用背書,而是這個系統自己就能夠完成這一任務,后來以太坊白皮書中提出智能合約,更是將區塊鏈的應用可能性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區塊鏈再并不一定要與貨幣綁定在一起。
至于區塊鏈技術有什么用,我借用近日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院長張一鋒在題為“區塊鏈與數字商業”的演講中的一段話來回答:區塊鏈作為建構數字世界的新工具,可以建立數字世界的單向時間軸,應用于版權登記、防偽溯源和信息存證等場景;可以防止價值雙花,保證有序流轉,應用于資產登記、跨境支付和供應鏈金融等場景;可以基于算法和代碼進行規則共識,應用于數字彩票、智能合同和多方協作等場景。
三、應用層與數字貨幣
前面提到,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比特幣被設計出來,一開始就是沖著對應的美元法幣系統而去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出一個不受中心化機構約束的貨幣系統,它的初衷,就是為了構建一個可信賴的自由、無中心、有序的貨幣交易世界。
某種程度上,比特幣實現貨幣的某些功能,而且相比于背靠國家信用的法幣來說,確實實現了去中心化——至少在幾大礦池把持全網算力之前是如此。
之后的一些山寨貨幣,是受到比特幣的啟發而創造出來的,它們的背后也各有一個區塊鏈,比如著名的匿名加密貨幣門羅幣、達世幣等。
它們也使用了區塊鏈技術,但和比特幣卻不盡相同,比如在加密技術方面,門羅幣使用了環簽名技術,對用戶的隱私保護更加徹底。此外,在共識機制上面,后來的一些山寨數字貨幣,也并不全然采用工作量證明。
2014年,V神的以太坊項目啟動,2015年上線。以太坊被視為區塊鏈2.0。
以太坊之所以被視為新一代的區塊鏈技術,在于它突破了區塊鏈被限制于貨幣之上的局限,而直接作為一個應用開發的底層架構出現。而以太幣,作為以太坊網絡中包含的內置貨幣,扮演著雙重角色,為各種數字資產交易提供主要的流動性,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了支付交易費用的一種機制。
此后,一大批項目在以太坊平臺上建立起來(雖然這些應用的實際運行情況以及用戶數存疑)。而為了各自項目能夠運行下去,在募資階段(ICO),就會設計好激勵機制,這就是Token。
各類Token,一般不存在像比特幣、以太坊這樣的挖礦問題,而是一開始項目方就可以發放的,它主要是作為社區成員的激勵而存在,但也可以在交易所上交易。Token一般被翻譯為“代幣”,但與比特幣和比特幣山寨這樣真正的數字貨幣,還是有所區別。
2017年之后,ICO大行其道,各個項目都在發Token,其結果就是大家最后普遍都在炒作Token的價格,而完全忽視了項目的建設,阻礙了區塊鏈的發展。
此時的數字貨幣發展,也幾乎可以說是被混淆視聽,乃至誤入歧途了。
而對于當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熱衷,我們需要加以明確,這種數字貨幣可能是會使用區塊鏈技術,但絕對不會是去中心化的。
參考文獻
1.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比特幣白皮書: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2.Vitalik Buterin,《以太坊(Ethereum ):下一代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平臺》。
3.袁煜明、蔣佳霖、楊墨、錢路豐、馬斯劼等,《區塊鏈與數字貨幣:原理、特征和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