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不上什么成功人士,更談不上“老人家”,本來是沒有資格說這些話的。但是,很多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朋友給我發了郵件,請教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我基本上從來不回復,不是因為傲慢,僅僅是時間有限罷了。但我確實想和這些朋友交流一下,所以就整理了這篇文章。 人生是一場長跑 算一下,從畢業后步入社會,到年老退休,一共多少年?一般來說,22歲左右大學畢業,55歲左右退休,也就是30多年的時間。為了敘述和計算的方便,不妨假設是30年整。討論這30年的職業發展,其實就是討論如何獲得成功。成功的定義很多,我很早前寫過一篇文章, 叫做《也談成功》,感興趣可以參考一下。但在這里,我們用最世俗的辦法來定義一下成功:那就是有多少收入,有多少身家。 現在來做一個比喻,將這30年的職業生涯,想象成一場3000米的長跑。那么按世俗的定義,什么叫成功呢?成功并不是在起跑后的1000米跑得有多快,而是在沖過終點的那一刻能夠遙遙領先。所以,不要去在乎眼前這份即將到手的工作一個月有多少薪水、有多少年終獎、有多少福利。這些都不重要,即便這份薪水可能讓你的同齡人、你的同學、和你一起起跑的人十分眼紅,也要保持冷靜和警惕,你關注的應該是這份工作能給你帶來多少的歷練。如果你發現這份工作對你而言沒有什么挑戰,那么就算是有很高的薪水,也不值得考慮。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給你一萬塊一個月,讓你去掃地,你會去嗎?你可能會去,這么多錢為什么不去?可問題是這樣做不長久。假設你拿著一萬塊的月薪掃地掃到四十歲,然后公司裁員了,你被請出去了。馬上面臨的就是800一月的掃地的工作,而你還不得不接受它,因為除了這個你什么都不會。 不要讓薪水成為束縛你腳步的羈絆。簡言之,你不要去在乎現在這份工作有多少薪水,你要在乎的是,你五十歲的時候有怎樣的身家。對我來說,如果我重新找工作,我會非30萬以上年薪不去嗎?當然不會,只要能讓我得到更大的鍛煉,一個月8000塊我就去了,只要能維持我的日常開銷就夠了。因為我才處在這場長跑700米的位置,現在關心收入干什么?一時的領先毫無意義,我要關心的是,在50歲的時候,會是怎樣的狀況。 擁有一個偶像 在學生時代,我是沒有偶像的,因為我覺得很俗,然后喜歡酷酷地說一句“我的偶像就是我自己”。但現在我有偶像了,這個偶像不是臺灣美女林志玲,不是香港帥哥郭富城,不是蘋果領袖喬布斯,也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而是大家連聽都沒有聽過的一個高級職業經理人。這位經理人叫做劉敏,他做過孔府家酒的總經理、西鳳酒的總經理、古井貢酒的總經理、皇溝御酒的總經理。你的偶像就是你想要成為的人,你的偶像就是3000米跑到終點時你自己的樣子。擁有一個偶像,可以為你樹立一個長遠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一年兩年的目標,而是你終身奮斗的目標;擁有一個偶像,可以解決你人生的頭號問題,即“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擁有一個偶像,在迷茫的時候,你看看他,再看看自己,那么該怎么做,該往哪個方向發展一切都清楚了。 選擇偶像也有一些技巧。不宜太低,40歲就已經成為了曾經的偶像,那還有什么意思?重新再選嗎?也不宜太高,比方說,你的偶像是李嘉誠,當你不斷努力卻發現只有奮斗到150歲才有可能成為李嘉誠時,就會產生挫敗感。然后怎樣?重新再選嗎?重新再選當然可以,但問題是,當你有過一次換偶像的經歷后,可能就會形成習慣,一旦遇挫就換偶像,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人們會說“立長志,而不要常立志”。偶像其實不過是自己的終極目標,將腦子里模糊的、不夠清晰的目標實例化為一個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人。 寫下五年后的簡歷 偶像解決了3000米終點的問題,但是3000米太長,要花費的時間太久,可能很多人跑著跑著就忘記了終點的目標。有些人跑到800米就停下來開始步行了,他們通常有著一份安穩但收入平平的工作;有些人跑到2000米也停下來了,他們通常已經成為了公司的管理者,有著可觀的收入;有些人跑到了2900米,離終點只差100米,但優越的生活條件卻頹廢了斗志,拼搏了多年后也終于開始安于現狀了。 那么要怎么樣做,才能不迷失目標?要怎樣做才能不斷地給自己打氣,以領先的姿態到達終點呢?這里引用日本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1984年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冠軍)自傳中的一段話來說明: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人生的3000米長跑也是一樣的做法。我的建議是,現在就寫下自己的簡歷,但這份簡歷不是過去的、已經成為事實的經歷,而是5年以后的簡歷。這份簡歷描繪了5年后你應當有怎樣的工作經歷、取得了怎樣的成績、獲得了哪些資質。這份簡歷就像上面馬拉松的路標,你未來五年的生活,就以這個路標為終點。當5年后實現了簡歷上所寫的內容以后,就重新再寫一份5年后的簡歷。我相信只要能實現這樣六個五年計劃,當你50歲到達終點時,一定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成為了自己曾經的偶像。 每三年作為一個階段 前面選擇偶像也好,五年簡歷也好,都是個人的修煉。這一節我們聊一下如何對待工作。劉敏曾經擔任過安徽古井貢酒的總經理,在他擔任總經理的三年期間,古井貢酒的年銷售額翻了兩番,從8億元飆升到32億元,股票也由20多元漲到了近100元。當然,除了他個人的管理和運營能力以外,白酒行業本身也處于一個較快發展的態勢。但不論怎樣,他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我們的工作也是一樣,盡管我們不是總經理,盡管我們的職位比較低,但不影響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也作出翻一番甚至翻兩番的業績。所以,我建議,當進入一家公司之后,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試用期考慮清楚要不要在這家公司干上三年。為什么是三年而不是一年或者五年?因為一年兩年時間太短,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之內做出出色的成就;五年的時間又太久,時間不夠緊迫,容易產生惰性。所以,如果覺得公司不合適發展,就在試用期離職。已經做了一年才離職,對自己對公司都是時間的浪費。如果覺得公司適合發展,那么就做三年。這時候的心態很重要,你要想著“自己只有三年的時間,做三年以后就要離職了,在這有限的三年中我能作出什么成就?我能否讓我所在崗位的業績翻兩番?就算因為行業關系,翻不了兩番,翻一番也行啊。做技術的話,能不能把效率提高一倍,開發周期縮短一倍?做服務的話,能不能把投訴率減少一倍,把滿意度提升一倍?做銷售的話,能不能將銷售額擴大一倍?做HR的話,能不能將新員工的素質提升一倍,優秀員工的離職率減小一倍?做產品經理的話,能不能讓市場占有率提高一倍?做高管的話,能不能讓公司利潤提高一倍,規模擴大一倍?”。 當然,并不是真的做三年就離職了,只是說要有這樣的心態。三年做滿后,應該休息一段時間。人不能總是埋頭做事,也需要靜下來、慢下來抬頭看路。休息的時間建議一個月到三個月,這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有三個:1、審視和反思自己過去三年取得的業績;2、考慮是否要繼續在這家公司做下去;3、充電和學習。 審視和反思自己過去三年取得的業績,主要是列出兩張表,一張是做得好點地方,一張是做得不足的地方。對于做得好的那張表,要總結出規律和經驗,確保下一個三年也能繼續保持下去。對于做得不足的那張表,要總結出教訓,并思考如果上一個三年重新來過,是否能夠做得更好;如果下一個三年遇到同樣的情況,應該如何妥善處理。 如果決定要在這家公司繼續做下去,那么當重新進入公司的時候,就要將心態歸零,將自己視為這家公司的新員工,要忘記過去取得的成就,忘記過去三年完成的每件事。然后重新對自己提出要求,三年內要為公司或者崗位帶來多大的改變。 再說一下充電和學習。充電和學習并不是要到這個時候才進行的,平時都要不斷地學習。四年的大學學習,和你三十年的職業生涯比起來實在是太短了。很多人在剛畢業的時候堅持學習了兩三年,覺得好像沒多大效果,于是就把書本丟棄了,實際上是很可惜的,因為沒有堅持到由量變到質變的那一刻。你讀了2本可能覺得沒什么變化,讀了10本覺得沒什么變化,但是當你讀到100本的時候呢?還會一點變化都沒有嗎?讀書不是說只讀技術,也不是五花八門什么都讀,要有一個范疇。我的范疇基本上就是 技術、管理、經濟、歷史 四個門類,超過這四類的書我就不讀了,所以我不會花時間去讀一本言情小說。讀書也講究方法,不是讀完了就扔到一邊,然后換一本重新讀,我管這種叫自娛自樂式讀書,收獲不大的。注意,不大不代表沒有,只是性價比不高。每本書讀完后一定要寫一篇讀后感,把對你感觸最深影響最大的地方記下來,不需要寫長篇大論,也不要把書中的原文抄下來,一定要自己組織語言,哪怕只有零零散散幾個段落也好。這里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因為在你寫讀后感的過程中,由不得你不思考,由不得你不把書中的重點部分翻來覆去重新看,因為不這樣你就寫不出東西。通過這種方式,讀這本書的效果就比你讀完就扔一邊好很多,讀書如果不思考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學習也不是就讀書一種方式,和別人交流也是一種學習,所以禮拜天的時候,最好能約一位同行,請他吃吃飯,跟他聊聊天,有時候會收獲到很多東西。而且做技術的很多時候和別人溝通是一個短板,通過這種方式,正好可以鍛煉下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好了,回到正題。這一到三個月的學習,主要是集中學習行業內的一些較新的領域,但平時又沒有時間去研究的。對我來說,明年年后正好是我計劃休息兩個月的時候,我打算要讀的是大數據方面的兩本著作。 儲備一些積蓄 剛畢業的大學生處在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就是從沒有收入到有收入。拿到人生第一份薪水的感覺是激動而美妙的。但這種美妙很容易會陷入到一種不理智當中,這個不理智就是:花光它。 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光,好吧,我承認我是一個電腦發燒友。在我剛畢業的時候,我基本上每半年時間就要升級一下顯卡,每一年就要升級一下CPU主板內存,然后裝上當時效果最炫的游戲跑一跑,隨后沉浸在無比的快感當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那點微薄的收入完全不會有任何的結余。這樣的結果就是,當你想要跳槽的時候會有所顧忌,萬一兩個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呢?難道還要開口向老父母要錢嗎?于是,你縮回了已經伸出去的半只腳,盡管在這家公司已經磨光了所有的激情,卻不得不繼續混下去。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公司和自己極大的不負責。 買房子買車也是一樣,如果買了房買了車,造成的后果是你無法進退自如,我覺得還是別買了,重要的不是現在有一個安逸的、窗明幾凈的環境,重要的是五十歲的時候可以財務自由、周游世界。 記得我當初邁出第一步的時候也很不容易,我沒有任何的積蓄,但我還是選擇了辭職。那個時候《勞動法》已經推出了快一年,無奈當時我完全不了解這些,居然在辭職時賠償了公司(西安馬可孛羅國際旅行社,TravelChinaGuide)兩個月的工資,這些錢還是我老爸幫我出的。現在想想都好笑,作為一家公司,利用信息的不對稱,作出如此齷齪的舉動,實在是讓人很無語(根據《勞動法》,員工任何時候辭職都不需要賠償公司)。 最后,送給大家一首徐小鳳的老歌《每一步》共勉: 道路段段美好,總是血與汗營造; 感激心中主宰,每段道路為我鋪; 但愿日后更好,我愿永遠莫停步; 我要創出新績,要用實力做旗號。 明日再要走幾多路, 誰人能計,誰能知天有幾高。 憑自信努力做, 要得到的終得到, 以后就算追憶也自豪。 ... ... ... ... -------------------------- 華麗麗的分割線 -------------------------- 這篇文章是以當前社會主流的成功觀去討論的,即所謂的功成名就,但這肯定不是每個人的追求,也不是適合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關于成功定義,這篇《也談成功》總結了我的觀點: http://www.cnblogs.com/JimmyZhang/archive/2008/05/12/1192799.html ----- 以下為《也談成功》中的摘錄 ------ 所以,當你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實現了,就可以說自己是成功的。而因為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所以你幾乎永遠不需要和別人攀比,衡量自己是否成功不是有沒有達到別人的標準,而是自己訂立的目標有沒有實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JimmyZhang/archive/2012/12/20/28269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