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的名字為:通信系統仿真原理與無線應用 譯者:肖明波 楊光松 許芳 席斌 等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目錄(帖子長度限制,目錄不全) 第一部分 概論 第1章 仿真的作用 1 1.1 復雜性示例 2 1.1.1 易于解析處理的系統 2 1.1.2 需繁瑣解析處理的系統 3 1.1.3 難以解析處理的系統 4 1.2 仿真的多學科特點 5 1.3 模型 6 1.4 確定性與隨機性仿真 8 1.4.1 一個確定性仿真的實例 9 1.4.2 一個隨機性仿真的實例 10 1.5 仿真的作用 11 1.5.1 鏈路預算與系統級標校過程 11 1.5.2 關鍵元件的實現與測試 12 1.5.3 完成硬件原型與驗證仿真模型 13 1.5.4 生命終結預測 13 1.6 仿真軟件包 13 1.7 告誡 15 1.8 MATLAB的使用 16 1.9 本書提綱 16 1.10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16 第2章 仿真方法論 18 2.1 概述 18 2.2 方法論的各方面 19 2.2.1 將問題映射到仿真模型 19 2.2.2 單個模塊的建模 24 2.2.3 隨機過程建模與仿真 27 2.3 性能估計 29 2.4 小結 30 2.5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30 2.6 習題 30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與方法 第3章 采樣與量化 33 3.1 采樣 33 3.1.1 低通采樣定理 33 3.1.2 低通隨機信號的采樣 36 3.1.3 帶通采樣 37 3.2 量化 39 3.3 重構與內插 43 3.3.1 理想重構 43 3.3.2 上采樣與下采樣 44 3.4 仿真采樣頻率 47 3.4.1 通用開發(fā) 48 3.4.2 數據符號的獨立性 49 3.4.3 仿真采樣率 51 3.5 小結 54 3.6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54 3.7 參考文獻 55 3.8 習題 55 第4章 帶通信號與系統的低通仿真模型 57 4.1 帶通信號的低通復包絡 57 4.1.1 復包絡:時域 57 4.1.2 復包絡:頻域 65 4.1.3 從鱔(f)推導出Xd(f)與Xq(f) 66 4.1.4 能量與功率 67 4.1.5 隨機帶通信號的正交模型 67 4.1.6 信噪比 69 4.2 線性帶通系統 71 4.2.1 線性時不變系統 72 4.2.2 從H(f)推導出hd(t)和hq(t) 75 4.3 多載波信號 77 4.4 非線性與時變系統 78 4.4.1 非線性系統 79 4.4.2 時變系統 80 4.5 小結 82 4.6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82 4.7 參考文獻 82 4.8 習題 83 4.9 附錄A:MATLAB程序QAMDEMO 86 4.10 附錄B:輸入輸出關系的證明 87 第5章 濾波器模型與仿真方法 89 5.1 概述 89 5.2 IIR與FIR濾波器 91 5.2.1 IIR 濾波器 91 5.2.2 FIR 濾波器 92 5.2.3 綜合與仿真 92 5.3 IIR與FIR濾波器的實現 92 5.3.1 直接II型與轉置直接II型的實現 92 5.3.2 FIR濾波器的實現 96 5.4 IIR濾波器:綜合方法與濾波器特性 97 5.4.1 沖激不變?yōu)V波器 97 5.4.2 階躍不變?yōu)V波器 97 5.4.3 雙線性z變換濾波器 98 5.4.4 IIR數字濾波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 104 5.4.5 IIR濾波器的誤差源 104 5.5 FIR濾波器:綜合技術與濾波器特性 105 5.5.1 根據幅度響應進行的設計 107 5.5.2 根據沖激響應進行的設計 111 5.5.3 FIR濾波器仿真模型的實現 114 5.5.4 FIR數字濾波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 116 5.5.5 對FIR設計的評論 118 5.6 小結 118 5.7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120 5.8 參考文獻 120 5.9 習題 120 5.10 附錄A:升余弦脈沖例子 121 5.11 附錄B:平方根升余弦脈沖例子 122 5.12 附錄C:例5-11的MATLAB源代碼與數據 123 第6章 案例研究: 鎖相環(huán)與微分方程方法 128 6.1 基本鎖相環(huán)概念 128 6.1.1 鎖相環(huán)模型 129 6.1.2 非線性相位模型 130 6.1.3 具有復輸入的非線性模型 132 6.1.4 線性模型與環(huán)傳遞函數 132 6.2 一階環(huán)與二階環(huán) 133 6.2.1 一階鎖相環(huán) 133 6.2.2 二階鎖相環(huán) 135 6.3 案例研究: 仿真鎖相環(huán) 136 6.3.1 仿真結構 136 6.3.2 仿真 137 6.3.3 仿真結果 139 6.3.4 仿真的誤差源 140 6.4 用仿真來求解微分方程 141 6.4.1 仿真示意圖 142 6.4.2 再論鎖相環(huán) 143 6.5 小結 146 6.6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147 6.7 參考文獻 147 6.8 習題 147 6.9 附錄A:PLL仿真程序 149 6.10 附錄B:PLL仿真實例的預處理 150 6.11 附錄C:PLL后處理 151 6.12 附錄D: 例6-3的MATLAB源代碼 153 第7章 隨機信號的產生與處理 154 7.1 平穩(wěn)與遍歷性過程 155 7.2 均勻隨機數發(fā)生器 157 7.2.1 線性同余 157 7.2.2 隨機數發(fā)生器的測試 160 7.2.3 最低標準 162 7.2.4 MATLAB實現 164 7.2.5 種子數與種子向量 164 7.3 將均勻分布隨機變量映射成任意pdf 164 7.3.1 逆變換法 165 7.3.2 直方圖法 168 7.3.3 舍棄法 169 7.4 產生不相關的高斯隨機變量 172 7.4.1 均勻變量求和法 172 7.4.2 瑞利隨機變量到高斯隨機變量的映射 174 7.4.3 極坐標法 176 7.4.4 MATLAB實現 177 7.5 產生相關的高斯隨機變量 177 7.5.1 確定給定的相關系數 177 7.5.2 確定任意的功率譜密度或自相關函數 178 7.6 同時確定pdf和PSD 180 7.7 PN序列發(fā)生器 182 7.8 信號處理 185 7.8.1 輸入-輸出均值 186 7.8.2 輸入-輸出互相關 186 7.8.3 輸出自相關函數 186 7.8.4 輸入-輸出方差 187 7.9 小結 187 7.10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188 7.11 參考文獻 188 7.12 習題 189 7.13 附錄A:例7-11的MATLAB代碼 191 第8章 后處理 194 8.1 基本圖形方法 194 8.1.1 系統實例—p/4 DQPSK傳輸 194 8.1.2 波形、眼圖和散點圖 196 8.2 估計 199 8.2.1 直方圖 199 8.2.2 功率譜密度估計 201 8.2.3 增益、延遲和信噪比 206 8.3 編碼 210 8.3.1 分組編碼的分析方法 210 8.3.2 卷積碼的分析方法 213 8.4 小結 214 8.5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215 8.6 參考文獻 215 8.7 習題 216 8.8 附錄A:例8-1的MATLAB代碼 218 第9章 蒙特卡羅方法導論 221 9.1 基本概念 221 9.1.1 相對頻率 221 9.1.2 無偏和一致估計器 222 9.1.3 蒙特卡羅估計 222 9.1.4 p的估計 224 9.2 在通信系統中的應用—AWGN信道 226 9.2.1 二項式分布 226 9.2.2 兩個簡單的蒙特卡羅仿真 228 9.3 蒙特卡羅積分 234 9.3.1 基本概念 235 9.3.2 收斂性 236 9.3.3 置信區(qū)間 237 9.4 小結 239 9.5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239 9.6 參考文獻 240 9.7 習題 240 第10章 通信系統的蒙特卡羅仿真 242 10.1 兩個蒙特卡羅實例 242 10.2 半解析方法 251 10.2.1 基本考慮 252 10.2.2 等效噪聲源 254 10.2.3 PSK系統誤比特率的半解析估計方法 255 10.2.4 QPSK系統誤比特率的半解析估計方法 256 10.2.5 數據序列的選擇 258 10.3 小結 259 10.4 參考文獻 260 10.5 習題 260 10.6 附錄A:例10-1的仿真代碼 260 10.7 附錄B:例10-2的仿真代碼 262 10.8 附錄C:例10-3的仿真代碼 266 10.9 附錄D: 例10-4的仿真代碼 267 第11章 無線系統仿真的方法論 271 11.1 系統級簡化與采樣率考慮 272 11.2 整體方法論 273 11.2.1 系統模擬部分仿真的方法論 276 11.2.2 系統模擬部分仿真方法論的小結 284 11.2.3 編碼后BER的估計 284 11.2.4 語音質量指標的估計 284 11.2.5 整體方法論小結 285 11.3 小結 285 11.4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285 11.5 參考文獻 286 11.6 習題 286 第三部分 高級建模與仿真方法 第12章 非線性系統的建模與仿真 289 12.1 概述 289 12.1.1 非線性器的類型與模型 289 12.1.2 非線性器仿真要考慮的因素 291 12.2 無記憶非線性器的建模與仿真 291 12.2.1 基帶非線性器 292 12.2.2 帶通非線性器—帶狀帶通模型 293 12.2.3 低通復包絡 (AM-AM和AM-PM)模型 294 12.2.4 復包絡模型的仿真 299 12.2.5 多載波形式 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