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在醫療健康領域發展壯大,未來也有著巨大潛力,借助可穿戴設備,可以發展出不用于以往的健康管理及醫療模式。在4月18日舉行的“2014移動醫療、可穿戴新技術發展論壇”上,業界廠商分享了可穿戴設備用于醫療領域的最新發展。 在世界范圍內,慢性病是造成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而1/3的疾病可以通過預防得到控制。疾病預防將成為今后醫療的主要方式。 在一些大城市,居民看病在醫院等待的時間特別長,服務也是以面對面為主,這些屬于舊模式。新的模式以預防為主,病人主動防護為主,足不出戶可以得到很好的服務,東軟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這種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在健康醫療方面降低成本,改善醫患關系。” 東軟屬于醫療健康服務的資源整合方,它提出了一種O2O(online to offline)的模式,即線上通過健康云,用戶可在家完成低成本的自我管理,由遠程的專家提供健康服務,同時,有些服務遠程專家無法提供,用戶必須到線下的實體醫院來完成面對面的個性化服務,這種模式組合了東軟和醫院的優勢資源。 他指出,健康管理是一種針對全人群的模式,包括健康人群的預防,以及患病人群的治療。東軟的“云+端“的健康管理服務模式把一個健康管理方案數字化到可穿戴式設備里,方案包括了運動、飲食、用藥、測量等方面的管理。比如說,高血壓藥最有效的服用時間是在高壓前的一到兩個小時,東軟通過對患者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可以計算出吃藥的最佳時間,然后通過云端推送到可穿戴式傳感器上供患者參考,另外,還可以根據腕表等設備追蹤到用戶的實時運動狀態,以提醒用戶及時運動。 2014年是可穿戴傳感器元年,除了可穿戴設備之外,還可以用于便攜式血糖儀、血氧儀等設備,實現實時測量。他說:“下一代可穿戴設備,應該是一種可以不改變人生活習慣的設備,比如,像耐克那樣把傳感器放在鞋里及衣服里。” Intel數字醫療行業中國區總經理黃慶春則分享了Intel在醫療物聯網方面的進展及一些新奇方案。 隨著芯片體積越來越小,傳感器種類越來越多,使得日常的設備包括衣服、鞋等都可以產生數據,把這些數據有著巨大的價值,另外,大數據的發展推動了數據分析的進步,這使得醫療物聯網、移動醫療及可穿戴等技術開始蓬勃發展。 除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之外,越來越多的設備包括睡眠監護儀、血氧儀等都能聯入互聯網,同時,這些設備也可以接收數據或者根據數據做一些形態上的變化。可穿戴設備也可以成為數據的接收方及處理方,除了被動接收數據外,也可以提供一些服務。 “目前,可穿戴設備的一個主要方式是把獲取的個人數據傳輸到遠端,而未來可穿戴設備本身將可以提供服務,發展到最后,它可以把體內或者體表內的數據通過自身的變化體現到顯而易見的地方。”黃慶春說。 Intel就有相關的方案:由Intel開發的嬰兒監護儀就是一塊嬰兒身上戴著的藍色飾品,它無毒可咀嚼,能夠通過傳感器監測嬰兒的生理信息,將發生的變化以顏色變化的信息呈現出來。 另外,還有可以監測佩戴者飲食習慣的假牙(假牙里裝有傳感器),可以通過監測汗液來判斷運動是否過量,通過顏色的變化以告知用戶的T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