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人類難題、改善地球環境、拯救人類生命——科學是一切創新和進步的基礎。 預測哪些科學進展會改變世界,其實是一個不討好的游戲,因為,誰知道未來會是什么樣子?不過,每年都有一些重要研究,會讓我們興奮不已——比如,價格低廉,卻又極其高效的基因編輯技術。 在接下來的文章里,你將會看到2014年的重要突破:對活細胞進行重編碼、讓實驗動物變得透明、用聲波給電子產品供電、用唾液發電、可以根據使用者視力自動調整畫面的顯示器、可以造出幾乎沒有電阻的材料的“原子積木”……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些技術會在未來幾年,給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 “原子積木”搭建新奇材料 新材料的發現總是會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這是推動人類社會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鐵器時代,最后來到硅時代的動力。 樂高積木是一種很有魔力的塑料玩具,它不斷地激發出一個又一個新創意。樂高積木的塑料組件體積很小,能按照不同方式組合到一起,從而變成神奇的汽車、設計巧妙的城堡和許多其他結構。而今天,新一代材料科學家正受樂高積木的啟發,將這種組合方式應用到納米世界。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就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但這些方法不甚精確,并且難以用于量產。因此,很多基因修飾實驗依然既困難又昂貴。 現在,一種名叫CRISPR的新技術,也許將徹底革新基因組編輯。這一技術源自細菌的免疫防御系統,比傳統方法更快速、更便宜、更簡單。商業化的CRISPR技術公司己經吸引到了大量資金。 可編程的細胞 假如人類能讓體內的細胞按照我們的要求去運作,比如讓它們適時地合成胰島素,或去攻擊腫瘤,那么許多健康問題將會迎刃而解。不過,實現這一愿望并非易事。現在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利用病毒穿透細胞膜,對細胞進行干預,但這樣會對細胞造成永久性的損壞。 2009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不經意間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他們當時正嘗試用顯微水槍向細胞注入一些大分子和納米材料。這些物質可以改變細胞的運作機制,同時又能保證細胞存活。化學工程師阿蒙·沙雷(Armon Sharei)發現,水槍的沖擊使部分細胞的外形產生了短暫的畸變。 透明動物 “組織剝離”概念的提出已有100多年,但當時的方法,如使用溶劑浸泡等,效率十分低下,通常也會破壞標記細胞所需的熒光蛋白。為了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當時還是研究生的格勒迪納魯,與已故神經免疫學家保羅·帕特森(PaulPatterson)實驗室的同事一起,開展了相關研究。這些研究的目的是替換組織中的脂肪分子——正是脂肪使得組織不透明。不過,他們必須找到一種可替代脂肪的物質,用以支撐組織的結構。 最終,他們找到了合適的方法:首先對嚙齒類動物實施安樂死,并將甲醛注入其體內,利用心臟將甲醛泵至動物全身;之后,剝去動物的皮膚,從血管注入一種名為丙烯酰胺單體(acrylamide monomers)的白色無味化合物。丙烯酰胺單體可在動物體內建立一個具有支撐作用的水凝膠網,取代動物組織內的脂肪,并使其呈現無色狀態;兩周之內,這種物質可以使一只小鼠變得通體透明。 液體發電 默罕默德·穆斯塔法·侯賽因(Muhammad Mustafa Hussain),這位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教授,畢生致力于極微型裝置的研發。他用一句話總結自己的研究:“小東西拉近了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庇谑牵斔�2010年著手研究高效、可再生的發電設備,為偏遠地區的凈水或醫療診斷提供充足的能源時,他首先考慮的因素就是小巧。不過,利用唾液驅動燃料電池,卻是他在研究開始時完全沒有想到的。 這個“吐口唾沫”的點子來自于當時侯賽因實驗室的同事、當時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賈絲廷·E·明克(Justine E.Mink,現為陶氏化學公司的研究員)。那時,明克正嘗試開發一種可以植入人體,安放在胰腺附近監測糖尿病人血糖水平的微型裝置。微生物燃料電池——這種通過向細菌提供有機物(唾液中也富含有機物),利用細菌代謝產生電流的方法映入了她的眼簾。碰巧她和侯賽因的項目都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因此兩人找來高導電性的石墨烯電極,在上面附著了唾液細菌,在一周之內,這些細菌產生了1微瓦(百萬分之一瓦)的電量。 10大革命性技術:視力矯正顯示屏 與麻省理工學院(維茨斯坦曾在這里工作)及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同事們合作,維茨斯坦研制出了這種顯示屏。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標準高分辨率顯示屏的基礎上,他主要做了兩項改動:一是打印一種低成本的、布滿小孔的透明薄膜,覆蓋在屏幕上;二是為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編寫算法,來判斷用戶相對于顯示屏的位置,并根據他(她)的驗光處方來調整投射的圖像。當調整過的圖像通過顯示屏透明薄膜上的小孔陣列時,在軟硬件的共同作用下,屏幕上會產生誤差,正好同視力誤差相抵消,在用戶眼中形成清晰的畫面。這種顯示屏能為近視、遠視、散光和其他更為復雜的視力問題提供相應的矯正。2014年8月,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計算機圖形圖像特別興趣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 for Computer Graphics)年會上,研究人員首次展示了這項技術。 簡易快速的納米顯微鏡 具備納米尺度分辨率的電子顯微鏡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其價格動輒高達數百萬美元,準備樣品也非常麻煩。對于專業的研究型實驗室來說,這樣的狀況還能夠接受,但如果要快速掃描產品樣品,來查看內置的微尺度水印呢? 紐約大學物理學家戴維·格里爾(David Grier)和同事研制出的一種新型全息顯微鏡,就能解決這一問題。他們以商用蔡司(Zeiss)顯微鏡為基礎,將它的白熾燈光源換成激光光源。激光照射到待觀察的樣品上,然后發生散射,形成由激光束和散射光互相干涉而成的三維圖像(即全息圖),并由攝像機錄下。 10大革命性技術:聲波充電 利用超聲波,可以通過空氣遠距離傳輸電力,效率遠高于現有的無線充電技術,這將有助于我們徹底擺脫電線的限制。 儲存熱能的電池 基于熱耦合效應的新型電池,可以將白白流失的熱能轉化為電能,這一技術擁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在工業生產中,每年都有100億瓦特的電量以熱能的形式被浪費掉了,而這些能量足夠為1000萬戶家庭提供照明用電。通過熱電效應(thermoelectric effect),就可以利用溫差發電,把這類熱能轉化為電能。但是,這樣也只能利用其中的一部分。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后研究員楊遠(Yuan Yang)解釋道:這是因為幾十年來的研究都表明,需要達到500℃以上的溫差,才能產生出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能量。不幸的是,據美國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估計,在美國每年浪費的能量中,有三分之一都是以低于100℃的溫度逃逸掉的。 新型聚合物“泰坦” 當化學家珍妮特·加西亞(Jeannette García)在最近用過的一個燒瓶里,發現了一塊糖果大小的白色材料時,她壓根不知道到自己做出了什么東西。這種材料緊緊附著在玻璃上,所以只能用錘子打碎燒瓶才將其取出。但是,當她再次用舉起錘子,去敲打這塊材料本身時,后者卻毫發無損�!爱斠庾R到它的有多堅固時,我就知道必須要弄清楚我究竟做出了什么東西,”加西亞說。 加西亞是IBM公司阿爾馬登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最終,她在幾位同事的幫助之下解開了這個謎團。他們發現,這種令人吃驚的材料是一類新型熱固性聚合物。這是一類極為堅固的塑料,能用于從智能手機到飛機機翼等眾多產品中。雖然在全球每年生產的聚合物中,熱固性材料就占到了三分之一,但是它們很難被回收利用。而加西亞發現的新材料(被稱為“泰坦”),是目前為止發現的第一種可回收的、具有工業級強度的熱固性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