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 近年來,我國工業增速不斷下滑,9月份的增速再次破6。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制造業PMI指數為49.8,與上月持平,仍處于臨界點以下,并低于歷史同期水平,表明內外需求依然偏弱,制造業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今天(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中,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wéi)對我國目前的工業形勢進行了總結,他認為目前我國在促進工業穩步增長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和挑戰,動能和后勁明顯不足。 苗圩表示,關于當前的工業形勢,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緩中趨穩,二是穩中有進,三是進中有難。 第一,緩中趨穩。今年以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的出臺,政策措施的效果也開始陸續顯現。整個工業經濟的運行大體上保持在平穩的狀態,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波動,多數行業還實現了生產和效益的平穩增長。前三個季度從總體上來看,確實呈現每個季度逐漸有一點下降的趨勢,一季度是6.4%,二季度是6.3%,三季度是5.9%,但是整個波動幅度沒有超過0.5個百分點。在細分的行業里,41個工業行業當中有23個行業增加值增速快于整個工業的整體水平,平均增速是8.6%。有30個行業平均利潤保持增長,平均利潤增長了10.3%。為什么利潤增長的行業數比速度增長的行業數要多呢?就是因為國際能源、原材料、大宗商品的價格下降,有一部分行業是量增價跌,帶來了增速的下降。但是它的效益并沒有明顯下降。分析起來,現在遇到困難比較大的首先是采礦業,然后到產能嚴重過剩的原材料行業。由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下降,今年有一個特例,就是裝備制造業增速也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整個工業行業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采礦、能源、原材料這些行業大體上占工業總規模的三成,裝備制造業、機械行業大體上占工業的兩成。所以比較大頭的這兩大行業的下滑,拉低了整個行業的速度。 第二,穩中有進。制造強國戰略在穩步推進,工業調結構轉方式也取得積極進展,首先在新舊動力的轉換上取得了積極進展。過去我國是靠拼資源、拼能源、拼勞動力、成本的優勢,這些要素優勢很多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現在我國主要是靠創新驅動,所以新舊動力的轉換發生了變化。還有就是加大了改革的力度,靠改革來激發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這里有幾個數字,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10.4%,快于整體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汽車是從6月份開始,6、7、8連續三個月大幅度下滑,三個月就下滑了25%左右。但是新能源汽車的產量1-9月份達到了15.62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倍。另外像工業機器人、高端服務器這些生產都在成倍增長。 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取得了積極進展,比如今年有一個亮點,輕工、紡織行業積極適應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加快產品樣式、花色、品種和功能的升級,推進品牌的培育和提升,表現出比較好的運行態勢。雖然過去這兩個行業都是出口大戶,但是因為國際市場低迷,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它們主要是靠內需的拉動,前三季度輕工行業增長率達到了6.8%,紡織行業達到6.6%,利潤分別增長了11%和9.5%。即使是一些比較困難的行業,由于堅持不懈地開展創新驅動、內部挖潛,也有一些亮點。舉個例子,鋼鐵行業現在全行業虧損,但是“老標桿”邯鋼到現在還是盈利的,就是用市場倒逼的機制,層層加強核算,進行成本管理。邯鋼今年快20年,一直堅持著好的做法,在很多大的鋼鐵企業出現虧損的情況下,邯鋼仍然是盈利的。 在區域發展方面,一些調結構轉方式動手比較快、動手比較早的,現在已經見到成效。比如說廣東省加大企業技術改造的投入,今年技術改造投入的增速接近70%,1-9月份,帶動了整個工業投資的增速20%以上的增長。比如江蘇省全面推進服務型制造,天津市積極推進萬企的轉型,這些地區發展的態勢都比較好。反過來,有一些地區長期依靠著能源資源、重化工業的發展,現在遇到的困難就比較大。 第三,進中有難。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還面臨著比較大的困難和挑戰。一方面需求總體上還是偏弱的,工業增長的動能和后勁不足,國際市場出口幾乎是負增長或者是零增長。靠內需我們現在也感到有效需求還是不足的,現在拉動整個經濟下行。分析了“三架馬車”,投資往下拉,占60%左右;出口大概占35%左右,整個的工業增速下降主要是投資和出口造成的。另一方面,新的增長點雖然前面講了很多的亮點,但是新的增長點增長相對塊頭還比較小,還難以彌補傳統行業下行的壓力。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只占工業增加值的11.4%,而一些傳統行業受需求弱化的影響,生產增速回落比較快,效益下滑,企業困難仍然很多。同時產能嚴重過剩仍然是我們調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點和難點,這也加重了部分行業的困難。 總的來看,當前工業經濟運行當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是發展當中的困難、前進當中的問題。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的政策措施效果的陸續顯現,隨著各地區、各部門工作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社會對未來發展的預期和信心也在不斷提升,預計今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可以保持在6%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