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系統中的開關電源具有兩種不同的工作模式,當電源處于導通狀態的時候,可以用不同的模式來描述環繞在電源扼流圈中的電流[1]。本文以FLYBACK拓撲結構為例,按照其工 作原理,可能工作在兩種不同的模式,但這兩種模式具有相同的功率容量,則對應這兩種不同的導通模式,在直流和交流情況下會有非常大的差別,而且組成電源的 元器件會受不同程度的影響[2]。根據眾多實驗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眾多的離線式電源系統,為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降低對元器件等級的要求,一般都工作在 非連續區域。 本文將首先介紹臨界模式控制原理,在分析兩種模式工作特點的基礎上,提出臨界模式控制的概念,并通過不同模式零、極點的分析,得出針對FLYBACK結構調整臨界模式的方案,提出整體電路系統設計,并給出模擬仿真結果。 臨界模式控制原理 圖1(a)和(b)示出幾個周期內轉換器線圈中流過電流的波形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當處于導通狀態的時候,在電感中建立起來磁場,電流快速 上升;而當關斷后,電感磁場快速下降,根據洛侖茲定律,在電感中建立起反向電動勢,在這種情況下,電流為了保持其電流連續性,必須找到其相應通路,并且電 流開始減小,例如,在拓撲結構為FLYBACK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輸出網絡維持其電流,而在BUCK拓撲結構下,則通過續流二極管維持其電流[3]。 如果在電流下降的周期內,在電流減至零之前,電路再次導通的話,如圖1(a)所示,稱為“連續導通模式”(CCM)。而如果當關斷時期內,由于 線圈儲能比較有限,導致再次開通之前電流已經降為零,如圖1(b)所示,出現了一段“死區時間”,則對應的工作狀態稱為“非連續導通模式”(DCM)。死 區時間有長有短,而如果將電路設置成這樣的工作狀態,就是當在關斷期間,電流一降到零,系統立即開啟,則對應的死區時間為零,對應的這種工作狀態稱為“臨 界導通模式”。 圖1 開關過程電流示意圖 目前總共有三種方法使電路進入臨界狀態: ·確定出臨界狀態對應的電感值LC,但是當電感值LC確定后,在不同負載情況下,系統卻可能進入CCM模式,也可能進入DCM模式; 臨界模式控制器的設計 圖2所示FLYBACK拓撲結構的轉換器,通過對它的計算分析來進行進一步的解釋。 為了簡化分析,先進行如下假設[3]: 假設1:每周期內電感平均電壓降為0; 假設2:根據圖1(b)所示,當L=LC的時候,IL(平均)=1/2IP 假設3:電源功率具有100%的轉換效率,即Pin=Pout 采用上面假設1,可以確定出在CCM模式下的直流電壓轉換率,根據圖2(b)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式:
![]()
根據圖1(b)可以看出,對應于臨界模式,意味著在導通狀態中,對線圈中存儲的能量會在下個周期開始的時候正好降為零,根據此判斷,可得[4]: 根據假設2,對上式積分可得:
以上確定了FLYBACK拓撲結構轉換器臨界模式對應的關鍵參數值,也可以確定出,在保證電源穩定和可靠的前提下,DCM模式和CCM模式對應的極點和零點也能夠確定出來。表1給出了不同操作模式下極點和零點的位置及對應的FLYBACK電壓增益。 控制器的SPICE模擬 圖3 對應圖2電路的模擬結果 本文中,所對應開關模型的網表如下所示: 表2
在進行AC模擬的時候,需要暫時反饋開路,將誤差放大器隔離開,通過補償網絡的調整,使要求得到滿足。最快的方法是如圖4中所示,由L2和C7 組成的LC網絡插入進電路中,達到隔離反饋的目的。電感元件能夠維持直流誤差的大小,從而使輸出維持在所需要的值上,同時將AC誤差隔離阻斷。電容元件能 夠產生一個AC信號,從而允許正常的AC掃描。在正常的交流掃描時,使L2=1kH,C7=1kF;而當進行瞬態分析的時候,則 L2=1nH,C7=1pF;以上這種辦法能夠保證自動直流占空比調整,保證當占空比改變的時候,能夠快速調整輸出參數,而不會對其它信號產生影響。 結論 按照前面的討論,如果將SMPS置于非連續模式,對于涉及補償網絡是相對容易的,而且將電路置于非連續模式能夠保證穩定和可靠的電路工作狀態。 那么如何保證電路在DCM狀態,而且與輸出無關呢?有兩種辦法:一是計算LP;二是通過頻率的不斷調整使電路維持在DCM狀態。按照上述方法設計的臨界狀 態控制器能夠保證電源電路當初級電路降為零的時候立刻開啟,在這種情況下,就不用考慮不同負載情況下的不同設計方法了,只需要保證所設計的控制器能一直控 制SMPS在DCM模式下工作即可,而且在很寬的負載范圍內都能夠穩定可靠工作。 另外在設計調整器的時候,還需要考慮特殊情況,例如空載。在這種情況下,按原先設定的控制方案,電路開關頻率將被調制的非常高,導致了不必要的 開關損耗以及電磁兼容等問題,而且電源在系統工作時,空載情況會非常多見,所以需要在電路設計中解決這一問題,在電路中加了頻率鉗制器,使頻率可調范圍的 上限在合理范圍內。 帶有臨界模式控制器功能的開關電源能夠實現400W的AC/DC適配器的調節。其中,漏電部分的控制通過R5和C5(見圖5)進行控制,同時還可以對上升電壓進行平滑作用,減小了輻射噪聲的產生,原來的電路設計中,總是用可控硅和齊納管來替代,它們對噪聲的控制是沒有作用的。 參考文獻: [1] R. D. MIDDLEBROOK and S. CUK, A general Unified Approach to
Modeling Switching Converter Power Stages , IEEE PESC, Vol.21, No.1,
18-34, 1976. Record, pp 18-34 Vol.35, No.8, 830-839,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