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馬曉芳 如果說2009年的中國通信展上,行業人士還是言必稱3G,那么今年,物聯網顯然成為一個最受關注的焦點。 “現在的物聯網正處于規模發展的前夜,要實現規模發展,仍面臨一系列的瓶頸。”10月12日,2010中國國際通信展ICT論壇間隙,中興通訊物聯網總工程師葉云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物聯網的第一波熱潮正在漸漸退去,下一步怎么走還不是非常清晰。 上海貝爾戰略部應用技術戰略總監任紅菊制作的一張曲線圖就顯示,在2010年之后,物聯網的市場關注度達到一個高峰之后就會有一個理性回歸,接下來5年,將是對行業和各個企業都非常重要的時期,2015年之后,物聯網發展會進入成熟應用期。 碎片化的市場 “無論說得多么好聽,物聯網最關鍵的還是要能賺錢,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江蘇省通信管理局局長蘇少林對本報表示。 但是,現階段的物聯網距離“賺錢”顯然還有不小的距離。“盡管物聯網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各地政府也紛紛上馬,但這個市場是非常碎片化的,規模化商業模式遠不夠成熟。” 中國電信上海研究院院長李安民表示。 物聯網主要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三個層面,葉云認為,目前中國最缺乏的是第一個層面,也就是感知層的產品和技術,是信息的抓取和聚合。 “IBM的‘智慧地球’強調的是對后端數據的挖掘和處理,這對中國目前的物聯網發展是一個誤導,中國顯然還沒到那個階段。”他認為。 任紅菊曾經對物聯網感知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感器做過一個調研,中國目前正在使用的傳感器達2800多種,每種傳感器都有不同的標準、協議、接口和通信模塊。 更重要的是,中國目前使用的傳感器大部分來自國外,一個傳感器的價格從幾萬美元到幾十美元不等,這樣的傳感器無論是技術成熟度還是成本,都只適合做一些小規模的示范工程,居高不下的成本就會讓大規模推廣望而卻步。 如果連物聯網第一個層面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所謂的規劃化發展以及可行的商業模式都只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標準化是影響物聯網發展的另一個瓶頸。雖然各行各業以及各種標準化組織已經開始做各種標準化的研究,但“無論是從概念的澄清,定義,包括體系結構,以及接口等,標準化的進程是遠遠不夠的。”任紅菊認為。 “哪怕從國際范圍的物聯網來看,物聯網的規劃制定都處于相對滯后的局面。”葉云指出,甚至某些行業自己在做的標準化,反而成為行業準入的壁壘,提高了進入門檻,比如公交行業。 標準化不完善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整體成本難以降低,產品和系統之間的兼容性變差,物聯網的發展難以實現規模化。 到底有多大的機會? 到現在為止,誰都不會否認物聯網意味著巨大的商機。無論是運營商還是設備商都開始積極布局。 “從現在來說,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通信增長相對放緩,甚至趨于飽和,提供行業綜合性服務的物聯網應用,使行業運營商提供端到端的服務,跟用戶聯系更緊密,最終占據更多物聯網應用的市場。”中國聯通系統集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玫指出。 三大運營商均已展開了布局。中國移動今年8月專門在無錫成立了物聯網研究院,中國電信也成立了中國電信物聯網應用和推廣中心。 葉云指出,無論是運營商還是設備商都不可能價值鏈通吃。他曾經參加過一個物聯網會議,總共有幾百家企業開會,拿出的方案也是幾百個,但基本上非常類似,方案內容很淺。 實際上,如果說今年上半年的物聯網還主要停留在概念階段,進入今年下半年,幾乎每個運營商和設備商都找到了小范圍的示范案例,開始了初步嘗試。 “從長期來看,物聯網肯定是個機會,但從近期來看,究竟對我們企業產生多大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評估。”葉云表示。 企業也在積極探索。中興也有自己的企業網營銷中心,針對政企客戶提供業務和產品,但是現在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物聯網方案營銷部,涉及物聯網研發的人員有2000多人。 對于設備商來說,中國3G市場的格局已經基本定型,不過外資設備商所占的份額已經比2G時代大幅度下降,物聯網等相關概念也成為他們覬覦的增長機會。 不過,在迎來美好前景之前,過程并不輕松。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研究項目總監馬華興就指出,物聯網的發展會經歷很多階段,特別是從初步的運營接入和小范圍試點到之后的運營融合、技術創新、服務創新中間會有一道坎,現在的挑戰就是要先把這道坎跨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