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生物識別技術,是指采用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物特征來驗證用戶身份的技術,又稱生物特征認證。"從理論上說,生物特征認證是最可靠的身份認證方式,因為它直接使用人的物理特征來表示每一個人的數(shù)字身份,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物特征,因此幾乎不可能被仿冒和復制。"生物識別技術主要是通過可測量的身體或行為等生物特征進行身份認證的一種技術;而生物特征是指唯一的可以測量或可自動識別和驗證的生理特征或行為方式。邵宇介紹,生物特征分為身體特征和行為特征兩類。身體特征包括:指紋、掌型、視網(wǎng)膜、虹膜、人體氣味、臉型、手的血管、骨骼和DNA等;行為特征包括:簽名、語音、行走步態(tài)等。 接下來,針對生物識別技術大體原理和分析,邵宇將目前較常見和較成熟的六種生物識別技術一一解剖分析。 一、指紋識別技術 指紋是人與生俱來的身體特征,大約在14歲以后,每個人的指紋就已經(jīng)定型。指紋具有"固定性",不會因人的繼續(xù)成長而改變。指紋也具有"唯一性",不同的兩個人不會具有相同的指紋,自從1888年英國著名人類學家葛彌登、佛蘭雪所發(fā)表實驗報告,以科學方法證明此特性以來,世界各國先后設立了指紋儲藏柜,經(jīng)歷六十多年,還未發(fā)現(xiàn)完全相同的指紋卡。 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古代的亞述人和中國人就意識到了指紋的特點,并使用指紋作為身份的象征,19世紀中葉開始了對指紋在科學意義上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起用計算機自動識別指紋,同時刑偵用的指紋自動識別系統(tǒng)(AFIS)逐漸在全球開始了廣泛應用。而這時的指紋采集一般都采用油墨捺印的方式。1980年后,隨著個人計算機和光學指紋采集器的發(fā)明,指紋識別技術開始進入了一些非司法領域,如居民身份證等。1990年以后,廉價指紋采集器和計算設備的出現(xiàn),解決了快速準確的匹配算法問題,使指紋識別技術走向了基于個人的應用。從此,人們對指紋識別技術的研究,對指紋的性質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現(xiàn)在,指紋識別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活體識別技術階段,并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在安全、考勤、計算機信息身份驗證各個領域。 指紋識別主要有擷取、演算、傳送、驗證等過程,其原理如下: ①擷取(capture):首先利用指紋掃描儀,將指紋的圖形及其它相關特征擷取下來。剛獲得的圖像有很多噪聲。這主要由于工作和環(huán)境引起的;比如,手指被弄臟,手指有刀傷、疤、痕、干燥、濕潤或撕破等。然后對其進行圖像增強,減弱噪聲,增強脊和谷的對比度。并為處理指紋圖像所涉及的操作設計一個適合、匹配的濾鏡和恰當?shù)拈y值。 ②演算(algorithm):將圖形及相關特征,運用程序運算及統(tǒng)計,找出該指紋具有所謂"人人不同且終身不變特性"的相關特征點,并將之數(shù)字化,該數(shù)字化之數(shù)據(jù)自然仍具有指紋"人人不同且終身不變"的特性。 ③傳送(transmit):將數(shù)字化的指紋特征在計算機上運用各種方式傳送,不論采用何種傳送方式或加解密方式,均仍保留該特有的特性。 ④驗證(verify):傳送過來的數(shù)據(jù)再經(jīng)程序運算、驗證其與數(shù)據(jù)庫中的比對資料的相似程度,達到一定程度以上的統(tǒng)計相似度,即可代表這是由本人傳送過來的指紋數(shù)據(jù)。 故只要符合上述原理,中間無任何種轉換上的漏失,且在一定的比對值以上,均可確認是本人的指紋。 下面描繪的是生物識別系統(tǒng)使用過程。 (1)捕捉選定生物特征; (2)處理生物特征、提取和注冊生物特征模板; (3)在本機信息庫、中央信息庫或在如智能卡的便攜式令牌內存儲模板; (4)現(xiàn)場掃描選定的生物特征; (5)處理生物特征和提取生物特征模板; (6)掃描獲得的生物特征模板同存儲的生物特征模板匹配; (7)為應用提供匹配得分; (8)記錄系統(tǒng)使用的相關安全審計線索。 科學證明,這些紋路在圖案、斷點和交叉點是各不相同的,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這是支持指紋生物識別技術的重要科學依據(jù)。指紋的識別通常使用對比識別法,就是通過指紋采集儀把手指的特征點(斷點,分叉點,孤立點)用復雜的指紋計算方法,把初始采集的特征點換算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加密二進制文件,存入計算機。在每次身份認證時,只要把新采集下的指紋和計算機內的指紋文件相互對比,就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任何人的身份識別認證。 指紋識別技術有:便于獲取實用性強、可靠性易于增加、掃描指紋的速度很快而方便、應用廣泛等優(yōu)點。以亞略特的產(chǎn)品為例,指紋識別技術類產(chǎn)品系列就包括:指紋門鎖、`指紋考勤機、指紋保險柜、指紋鼠標、指紋采集儀、指紋U盤、指紋硬盤、網(wǎng)絡指紋認證平臺系統(tǒng)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