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妹 《 中國青年報 》( 2011年02月17日 )![]() 《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0》的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09年,我國技工學校在校學生人數連年增長,由234.4萬人增加到414.3萬人,增長了80%;畢業生人數由53.5萬人增加到115.2萬人,增長了1.2倍。 盡管技工學校培養的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但仍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由此,近年來,“技工荒”成為不少沿海城市面臨的新問題。 《深圳商報》今年1月7日的報道指出,深圳技師和高級技師總量僅2000余人,占全市技術工人總量的0.14%。而深圳每年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為3萬人,缺口高達九成。據深圳市職業介紹中心的數據顯示,僅2010年的8月,深圳技術工人崗位缺口就達8500多個。 另據《青島日報》今年1月26日報道,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末,青島市技術工人需求總量為60萬人,缺口將達17萬;高級技師需求量為1.7萬人,缺口1.2萬;高級工需求是8.7萬人,缺口5.7萬。 《福州日報》去年4月的一則報道指出,在一場招聘會上,某公司收到的簡歷寥寥無幾,雖然該公司為一般技術工人給出的工資是3000元左右,高級技術工的工資可超過7000元。 但公司主要制作的是綠化工具,機械設備都從國外進口,技術先進,目前福州沒有技校能培訓出能立即上崗的學生。 對于這一問題,北京大學中國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陳宇表示,主要原因是目前很多技校不太了解企業的用工需求情況,學校教育跟企業需求嚴重脫節。“技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只有與當地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技工教育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近年來,技校與企業合作,成為技校學生就業乃至地方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不少技校還發展出訂單培養、合作辦班、冠名培養、頂崗實習、就業對接等與企業的合作模式,成為企業的人力儲備庫。 據《哈爾濱日報》去年12月29日報道,哈爾濱市各技工院校實行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人才,當年共培養高技能人才15240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6578人,應屆畢業生達到98.7%以上的高就業率。 報道指出,不少學校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不斷探索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由頂崗實習為主向教學過程延伸,把教學過程與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融合在一起,把學校所教、學生所學、企業所用三個方面緊密結合。校企合作的深化,使得培養的學生能夠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促進了哈爾濱市技校生的高就業率。 《河南商報》去年9月的報道指出,富士康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與鄭州商業技師學院達成意向,投資800萬元在該校建設機加工生產實訓中心。鄭州商業技師學院院長孟慶嶺說,現在的情況是,企業用工有壓力,明顯感覺人手不夠。目前,該校2011年至2013年各年度畢業生的企業預訂率達90.3%。這跟前兩年學校普遍反映的就業難形成鮮明對比。 陳宇表示,技校與企業的合作,是一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是校企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模式。校企合作能有效地實現技校生的就業與市場對接,縮短技校生的學習體系與工作體系的差距。 “完善中高級技工人才的培養,亟待校企結合,但校企結合中,也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實難題。校企合作實際上也是雙方各自利益的博弈,企業如果能從校企合作中獲得期望的回報,它就一定會積極參與進來。”陳宇說。 為此,有網友指出,當前愈演愈烈的“技工荒”,或可成為技校與企業深入合作的契機,推動更多校企之間的密切合作。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誰先邁出這第一步。 據《青島早報》2010年11月報道,海信空調有限公司招聘負責人表示,高技能人才現在越來越稀缺,加上明年該公司的產量將大幅提升,他們急需招聘人才。因此,企業早早與青島某技師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打算通過定點招聘、定向培養的模式,解決人才缺乏的問題。 據報道,目前共有1205家企業報名加入廣東技工院校“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臺。其中,世界500強企業66家,中國百強企業、知名企業49家,廣東省重點企業、知名企業355家等。企業與學校按照“互惠互利、合作雙贏、共同發展”的基本原則,達成合作意向3223個。 有學者指出,在“技工荒”的大背景下,企業應主動出擊,聯合技校共同培養人才,而不僅僅是守株待兔,獨自悲嘆人才難得。另一方面,政府也應發揮一定的引導和搭橋作用,并在鼓勵技校與企業的合作上,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時加強對校企合作過程的監督,使校企合作達到技校和企業的“雙贏”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