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新語絲網站上的一篇舉報文章把48歲的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長江特聘學者、副院長劉泉聲教授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篇題為《關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亂象的一個例子——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劉泉聲》的網帖,直指劉泉聲教授違規兼職,同時擔任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全職崗位工作。 舉報者“不得不說”在帖子中稱,“自己也算是一個科技工作者,對自己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深惡痛絕,尤其對一些所謂的學霸到處兼職,侵吞國家科技資源非常不滿。” 根據“不得不說”舉報中的提示,中國青年報記者展開了調查,卻發現人才爭奪背后隱現一條多方受惠的灰色利益鏈。 一個兼職時代的典型樣本 在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的網頁中,劉泉聲出現在專任教師一欄中:2009年7月起,劉成為該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二級教授;2009年11月,劉就任該院副院長。 與此同時,在山東科技大學網站上,劉泉聲又作為山東省政府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出現。 匪夷所思的是,在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的網站上,在研究隊伍研究員一欄中,他的身份則是該所二級研究員。 資料顯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的要求:善于培養青年人才,注重學術梯隊建設,能帶領一支創新團隊協同攻關。 相關文件同時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的工作時間提出了明確要求:保證聘期內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個月以上。 《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泰山學者”建設工程的意見》中也明確規定:“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每年須在崗工作9個月以上。 為保證“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全身心地進行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該《意見》甚至專門作出要求,“受聘人員聘期內不得擔任校級領導職務。” “不得不說”稱,網上找不到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對二級研究員的要求, 但作為正式在冊職工,似乎每年在崗工作時間也要9個月以上。 他就此推算,“這個劉泉聲教授一年在三個單位的工作時間應是,9+9+9=27,也就是工作時間至少是27個月,可是1年只有12個月,那么這個劉泉聲教授是會分身嗎?” 當事人反應淡然:兼職的確存在 中國青年報記者就此致電劉泉聲。電話中,劉泉聲表示自己現在不在武漢,也不愿意見面采訪,“我不希望媒體來報道。之前我們獲獎時也有很多媒體要來采訪,我們同樣拒絕了。” 對于新語絲上以劉泉聲教授名義出現的答復,他表示,“我不評論。我不知道。” 劉泉聲稱,“這件事情我也不想多說,當時雙方單位都是知道的。通過評審之后,包括(山東方面)用人單位,包括省里的相關職能部門,都來做過調查、考察,也專門開過座談會。作為兼職應該是雙方認可的。” 他表示,自己2007年受聘為“泰山學者”,因為本身是兼職,一直拿的是補貼,沒有拿山東科技大學的全額工資,“如果是全職過去就是拿全額工資。全額工資一個普通的四級教授,一個月也得有七八千塊錢。我從來也沒有全額拿過他們的工資,拿的是補貼。” 劉泉聲稱,2009年自己幫山東科技大學申報了一個山東省的重點實驗室,申報成功之后就再沒有去過,不久申請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被武漢大學聘任,因此多次口頭上向山東科技大學提出過辭職,而且此后沒有再去領補貼,也不知道是否還在發放,“因為他是存折不是卡,如果是卡的話異地是可以查詢的。如果他們是存在存折上,到時我會全額退給他們。” 劉泉聲還表示,自己同時仍在幫山東科技大學做一些遠程的推動,比如科研項目的爭取,把學生帶到武漢來培養,還有給本科生研究生做講座。但他也坦言,至今沒有收到過山東省政府相關部門或者是山東科技大學的正式解聘通知。 至于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所網上的簡介,則是很早就有,自己離開的手續沒有辦完。 山東科技大學宣傳部負責人3月3日下午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學校聘請劉泉聲教授做‘泰山學者’在前,學校沒有過失。”該負責人還證實,劉泉聲教授仍然是該校“泰山學者”,“在學校比較盡職盡責,個人品質、敬業精神都不錯。” 千里兼職只為錢? 在帖子中,“不得不說”把劉泉聲多方兼職的原因歸結為,“為了崗位津貼”。 “長江學者”的待遇有明文規定,特聘教授獎金為每人每年人民幣10萬元,同時享受學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的工資、保險、福利待遇。此外,高等學校必須為聘任的特聘教授、講座教授配套必要的科研經費,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自然科學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經費不低于200萬元。 “泰山學者”的待遇也有類似規定:在第一期工程實施中,省財政每年給予每位“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0萬元、所帶學術團隊5萬元崗位津貼,每年為每位“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提供5萬元科研補助經費。獲準設置“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崗位的高等學校每年為每位自然科學類特聘教授提供15萬元科研配套經費,5年間為 “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所在的自然科學類學科提供200萬元學科建設經費。 針對兼職掙錢的質疑,劉泉聲回應,“我從來沒有這個本意。如果我要賺錢,我這個學科現在處于國家大規模建設的時期,單純想賺錢的話是很容易的,而且比這個賺得多的多。” 他舉例說明,“比如我們注冊的巖土工程師,這幾年很多人找我們,個人的資質證書掛號,3年24萬元一次性付清,或者1年給10萬元,這些我都沒有去做。” 灰色利益鏈悄然凸顯 多贏的“潛規則”中誰是輸家 對于記者的致電,劉泉聲在電話中很驚訝,“這個問題你們為什么要關注?(兼職)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我知道有人兼職十多家單位的都有。也有人所在多個單位要求全職。這是制度性問題。” 他還表示,“就是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也有這個問題”,只是自己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不便透露具體案例。 這的確已不是個案。 “國內知名學者兼職之多、之濫已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知名高教研究學者、上海交大熊丙奇教授對此有過專門研究,他介紹了一個典型的諷刺細節:把每個大學和科研院所對外宣稱的院士數相加,肯定遠遠大于兩院公布的院士數額。 熊丙奇教授說,“泰山學者”一類特評崗位從理論上來說,應該是一個全職的工作,但是現在各個省都有各自的人才計劃,這些引進人才計劃,主要都是為了帶動學科的發展。 其中存在一個兩難:通過評審能符合崗位要求的人相對來說都是在學術方面做得比較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在原來的單位做得比較好的。但在原來的單位做得比較好,你讓他放棄原來的單位,完全百分之百的過來,一般來說都不太能夠實現。 在熊丙奇教授看來,政府部門設置這些人才系統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目前符合需求的中高端人才數和崗位是不對等的。” 頗有意味的是,在山東科技大學網站中對劉泉聲的簡介似乎對這一“潛規則”給予了“認可”和佐證:劉泉聲教授,現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地下工程學科方向責任研究員,山東科技大學巖土工程學科“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而緊隨其后的一篇原創新聞的標題似乎更為滑稽:土建學院(該校下屬二級學院)巖土工程學科“泰山學者”劉泉聲教授來校交流工作。 既然各類文件對特聘教授的考核作出如此嚴格的規定,不到崗學校為何會答應? 按照“不得不說”的解釋,其背后是一條灰色的“生態鏈”:“這個錢一個是教育部出,一個是省財政出,不加重學校負擔,兩個學校還可以以有個特聘教授為榮,增加單位學術考評的力度,這樣的話,只有傻瓜才會認真考核特聘教授的到崗時間,大家各取所需,國家出錢,絕對是雙贏啊。” 熊丙奇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 在他看來,這樣一個網絡事件的出現,教授在其中固然存在職業操守問題,但最大的問題不在教授,而在于各級監管的缺位,學校提供了空間和平臺,并且和政府有關部門成為利益共同體,其目的不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實現原創成果,而在于利用知名教授的頭銜和人脈資源攫取更多資源,“從性質上講屬于欺詐”。 “知名教授兼職亂象背后是一種扭曲的暴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說,導致這些問題的一個原因是對這些教授亂兼職沒有一個制約的規則,結果是個人得利,實際在職學校手軟,特聘教授學校又不愿意放棄。這個多方共贏的“潛規則”,造成了學術培養與競爭的不公平,嚴重傷害了年輕科研人員,最終損失的還是國家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