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去年進入公司,已經過去了一年多10天,最近有些忙有些累,以至于今天才能有機會坐下來想想,總結一下在公司的一年。 在過去的工作年之中,似乎發生太多的變故和事情: 1. 剛進去,招聘我的“主管”離職了,然后過兩天德國老板被告知需要去印度,總共和他相處的時間不超過15天,過去2個月,他離開了工作了16年的公司。與他調換過來的印度老板,是個奇奇怪怪的人,因為某些原因,他離開了公司。然后從美國工作1年回來的中國老板成了代理老板,據說8月左右,我會迎來第四位。這已經趕上了我在L之前公司2年半的4任老板變化,真的有些詭異。 2.工作進去的第3天,還沒拿到電腦,德國老板已經幫我定了去北京的機票,去參加會議。當時的感覺,我們的這個方向是工作的重點,有著較多的燈光和資源傾向。而當他轉去了印度,我們開始面對一個對電池、新能源狗屁不通的印度家伙的時候,我們的工作就落在了陰影里,有些可能的工作失去了支持和鼓勵,某些任務都被打包發給印度center去做,而這持續了接近8個月;我第一次發現,有人能藐視公司的利益而謀私利,所以他離開了。而現在,情況開始恢復正常,事情開始變得有序,卻必須承受再一次老板變換的挑戰。 寫了以上的兩點,似乎不需要繼續闡述和訴苦了。事實上,在公司里面的工程師總是要默默去儲備知識、經驗、人脈和見識,以應對足夠的變化,而當事情和挑戰到達的時候,并不會給你太多的準備時間。這與剛畢業的情況截然相反,當時至少給你一個緩沖時間,而當你正式進入這個圈子,給自己準備好戰備是必須的。 1.只愿當傳聲筒? 如同上家公司一樣,Global的公司,各個大的地區都會有technical/engineering center,在同一個領域總是有工程師團隊,在美國或歐洲,團隊往往劃分得很細,每個工程師只需要覆蓋一個有限的領域,并且投入很深,共同合作覆蓋一個較大的范圍。而在中國,往往因為各種原因,永遠只是草創或者在完善之中,身在其中,我們總是會面臨一個問題:當公司的經理或其他職能部門,在本區域內遇到技術問題,他怎么去辦?最為典型的路徑就是直接找歐美的整個工程團隊,然后進行翻譯處理,而一般在技術領域,中國團隊就變成了一個翻譯和傳聲的功能,事實而言,實際情況是99%的公司99%的case都是這樣的。 而中國的復雜而混亂的標準、操作時與標準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和各種復雜的實際情況,往往能困擾所有的歐美團隊。面對這種情況,兩邊都很難過,結果也不盡如人意。從個人而言,想要覆蓋一個較大的領域,并且對每個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和方法,需要花費很多很多的精力與時間,更需要在不是那么緊張的時候,吸收更多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有所取舍,有所側重,培養方方面面對自己的信任,其實對我個人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2.預研和標準 從前開發和設計產品,其實說簡單也很簡單,從各類詳盡的產品規范、工程規范、硬件規范和其他標準之中,能夠很容易得到所有的邊界,然后設計出來符合要求的產品,通過設計驗證來確定情況。但是,如果僅僅有個概念和想法,想要把這個不存在的東西和特征,實現出來該怎么辦?這對于我而言,是一種全新的體驗。而旁觀IEC的標準討論會議,并參與公司相關的標準會議,看到臺上和臺下的過程,才能分辨出來國內外的標準質量為啥差得這么多,為啥國內的聲音如此不給力。做標準也是要人要錢要數據要說服力,啥都沒有,靠什么來回應專業的質疑? 3.自由度 總體而言,歐美公司,并不是喜歡將工程師一直維持在80%以上的工作負荷之中,事實而言,每個人在工作之中總是有一些偏好。有些事自己喜歡,有些事自己不是那么喜歡,而更愿意自己有些空間可以自主的學習些東西。其實在公司,覺得最大的福利,就是自己有20%~30%的時間是自己可以安排的,公司與SAE、 IEEE等數據庫,springerlink電子書,汽車方面大量的咨詢報告,IHS標準系統,這一切都是花費了大量的經費,能夠在中國center開放這樣的權限,我為公司感到驕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都認為在晚上不去花個2個小時看看,就是一種罪過。加上公司的帶寬和VPN接入google的速度,真的讓我覺得賺錢可以有很多的地方,想做一個好的工程師,并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的。有著這樣的情緒,我也希望可以把能看到的一些東西,在不損害公司的利益和不違背職業道德的條件下,能夠將自己看到的東西和一些體悟分享出來,這也是支撐我更新這個博客的動力。 4.交流和語言 我以前不理解交流的重要性,以為蒙著頭干活和研究,可以做得非常專業和深入。現在看來,這僅僅是一方面的需求,事實而言,一個產業鏈上的各家企業,從事研發和工程的部門,職能有著很大的差異。無論是在哪個地方,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溝通和了解需求和聲音,在一個合作的體系內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在如今越來越高的要求下,單個職位往往與很多個不同的節點進行聯系,在這個過程之中,信息的流通和傳遞尤為重要。缺乏交流和溝通能力的工程師,往往特別容易做出南轅北轍的事情,某些工作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也容易養成缺乏傾聽能力以自己的意志為主導的事情,這種錯誤往往能讓整個項目無法行進。本質而言,勞心和勞力的區別就在于此,能說并不難,能說而會聽才是交流過程中工程師追求的目標,最后在老板、同事和下屬幾者之間游刃有余,那就是合格的技術管理經理了。 語言的問題,果然是需要環境的。工作時候100份文件里頭難有一份中文的,就比較習慣英文的閱讀和寫作。難就難在,如何把紙面的東西與美國工程師交流并且能夠真正聽懂對方。我們開玩笑說,和德國的工程師交流多了,英文聽力和口語都會下降,真正難得是與美國工程師直接當面的交流,還有就是一堆工程師之間的電話會議,這個是最折騰人的。努力去聽,積極去參與,會后不確定的去溝通,是當前的老板給的一個建議,個人覺得確實如此。在這方面與大家同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哪天我和美國人自由吹牛而不涉及具體工作話題,我就牛掰了。 我給自己定義了5年的計劃,這是其中的第一篇,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寫后面的4篇,甚至更多。希望對各位讀者有些參考價值。 題外話: 《汽車電子硬件設計》目前正在復審,需要2周的時間才能得到消息。關于這個事情,我心里有些難過,我能夠理解我的編輯姐姐的為難之處,選題面狹窄,受眾較小,寫作內容由于沒有參考顯得頗為松散,給了幾位非業界的硬件工程師給出不是很友好的評價,在社里考慮盈利和銷量存在重重的阻力。我這里認真的說一句,工程師在中國寫書有著很大的悖論,年輕的時候有熱情,寫出的專業東西很難融會貫通,受眾很小;到了有經驗和有能力了,往往被工作和瑣事充斥所有的時間。真是一個難解的問題啊,想做成點有意義事情,真是難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