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披著“科學”外衣的芯片法案,透露的是冷戰思維。 當地時間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芯片與科學法案》,試圖通過大規模的資金投入來增強美國半導體制造和科學研究,提振美國的科技競爭能力。 這部披著“科學”外衣的法律,本質上是對科學發展和市場經濟的粗暴干預,并且具有濃厚的冷戰意味。 就在該法案簽署當日,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跌,其中半導體板塊領跌,特別是英偉達、美光科技跌超3%。這是市場對逆全球化行為,最直接且明確的反應。 作為一部涉及高達2800億美元授權的法律,《芯片與科學法案》是一部典型的逆全球化法律,其中包括對美國芯片制造業的生產與研發提供500多億美元的補貼。 就數據來看,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制造業中的份額,從1990年的37%穩步下降到現在的12%左右。這是市場的比較優勢發揮作用的自然結果,也是世界相互依賴與合作進步的正常現象。 而《芯片與科學法案》,則以政府直接干預的方式介入產業發展,不惜違背市場規律,其旨在維護美國單方面的科技霸權。只是,市場并不買賬。 最令人震驚的是,該法案有明確條款規定禁止獲得美國聯邦資金補貼的公司在中國增產先進制程芯片。這種明確的排他性政策,目的明確——推動中美之間的芯片產業脫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和美光等,這些在中國和美國同時設有半導體生產和研發工廠的“芯片巨頭”,將面臨在中美兩國市場之間選邊站隊的巨大壓力。 《芯片與科學法案》不僅將直接給這些企業造成巨額的財務損失,并且對當前已經備受供給不足折磨的芯片消費市場造成進一步打擊。 本是促進美國本土芯片制造的“芯片法案”,卻無法阻止半導體股集體頹勢,這委實太尷尬。9日當天費城半導體指數最深跌超170點或跌5.7%,接連跌破3000和2900點兩道整數位,收跌4.6%,已連跌三日,至7月26日以來新低,已經足夠說明問題。 美國政府在科技領域進行大規模投入,與冷戰大背景下對蘇戰略競爭的烙印有關。《芯片與科學法案》就是不惜代價來加強美國在芯片制造領域的實力,同時遏制、限制西方科技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與合作。 但這種要求企業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的做法,并非純粹出于科技競爭,而是隱含著對華新冷戰的目的,本質上是一種反市場的行為。對于美國本土芯片企業來說,全球化之路被強制中斷,市場的暴跌已經說明了問題。 《芯片與科學法案》能在實踐中產生多大的效果,或許尚需要時間檢驗,但其背后所透露出來的冷戰思維卻值得警惕。這種思維的重點不僅在于增強美國自己的實力,同樣重視給予競爭對手直接打壓。 中美科技競爭并不可怕——事實上這種競爭反而會促進科技領域的良性發展,但是令人憂慮的是它所推動的兩國之間的“科技脫鉤”和對兩國戰略關系的重新塑造。 不同技術路徑的區域全球化,將沿著地緣政治的分裂線分別展開。這不但會大大加劇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成本,降低效率,而且還會被動地改變產業格局,對全球經濟帶來不可預期的挑戰。市場的暴跌,只是一個最直接的反應而已,后續的不良影響會慢慢顯現。 圍繞芯片研發與生產的競爭,也不再是純粹的產業和科技之爭,而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一環。 可以預見,《芯片與科學法案》限制別人的同時也會堵死自己的發展之路,不會讓美國本土芯片企業真正受益,同時也只會進一步激發中國堅定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心和信心。 □梁亞濱、孔志國(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