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模型等新范式在持續演進,深度學習顯示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開始具有超過人類的“智慧“,在走向智能時代的過程中,人類獲取知識的途徑會發生重大變革,對人類社會可能會產生巨大的沖擊。但"機智"可能不同于"人智”,人類要理性對待機器認知,努力構建人機互補的命運共同體。 目前,世界上仍存在大量“不可計算”的事物,人類的所有智能活動無法都用算式表示出來,計算不是萬能的,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類。擔心人類的工作會全部被計算機代替是杞人憂天,庸人自擾。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在個人著作中也針對相關內容進行了解讀。他表示,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會產生新的產業,人類必須承擔人工智能無法勝任的工作。人工智能不善于做的事才是人類就業的空間。未來社會的發展不是簡單地用機器代替人的重復性勞動,而是機器和人類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機器更擅長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人類應該做機器無法做的事情,相互補短,共同發展。 在這樣的觀點下,未來10至20年繼續保留的職業書中也進行了列舉。這些“幸存的職業”有一個共同點,即很多是需要溝通能力或理解能力的工作,或者是需要靈活判斷力的體力勞動。只要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靈活變通的能力、不被框架所限的創造力,人工智能就不足為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