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QBSI)與仁川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共同研究了CZTSSe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性能。他們開發了一種在太陽能電池中摻雜銀(Ag)的新方法,以抑制阻礙電池性能的缺陷并促進晶體生長,從而顯著提高效率,為商業化鋪平道路。 CZTSSe太陽能電池由銅(Cu)、鋅(Zn)、錫(Sn)、硫(S)和硒(Se)組成,是一種資源豐富、低成本、環保的太陽能電池技術,正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它們使用資源豐富的材料代替傳統太陽能電池使用的稀有金屬,具有適合大規模生產和價格競爭力強的優勢。然而,傳統的CZTSSe太陽能電池由于電子-空穴復合,效率低,電流損耗大,難以實現商業化。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小組采用了一種用銀摻雜太陽能電池前驅體的方法。銀抑制了錫(Sn)的損失,有助于材料在低溫下更好地混合。這使得晶體生長得更大更快,減少了缺陷,提高了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系統地分析了銀在前驅體中不同位置的摻雜如何改變太陽能電池中的缺陷和電子-空穴復合特性。結果表明,銀能顯著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性能,防止錫的損耗,最大限度地抑制缺陷。 重要的是,他們還發現,錫摻雜在錯誤的位置實際上會干擾鋅和銅合金的形成,導致鋅殘留并形成缺陷團簇。這可能導致電子-空穴復合損失增加和性能下降。由此,研究小組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見解: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取決于銀摻雜的位置。 該論文在線發表在能源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能源與環境能源》(Energy & Environmental Energy)上。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