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在上海舉行的“好望角科學沙龍”上,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包云崗發表了題為《迎接新一輪處理器芯片變革浪潮:RISC-V與開源芯片》的演講。他強調,以開源驅動創新,RISC-V的靈活性優勢若能被充分發揮,有望重塑AI時代的算力版圖,并成為AI推理算力的最好搭檔。 包云崗指出,隨著大模型如DeepSeek的興起,AI推理產生的算力需求呈現數量級增長。近期,各行各業都在本地化部署DeepSeek,這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算力需求,導致很多智算中心算力供不應求。而RISC-V作為一種開源、開放的指令集架構,具有低功耗和靈活定制的優勢,能夠很好地適應這一需求變化。 RISC-V與傳統指令集架構如x86和ARM不同,它選擇了一條完全開源的道路。任何人都能免費使用、修改和擴展RISC-V,并通過RISC-V國際基金會為核心芯片架構設定標準,但不擁有或控制技術。這種開放性使得RISC-V在芯片設計領域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創新潛力。 包云崗表示,RISC-V正引領芯片設計從“私有封閉”向“開源協作”的范式革命。我國香山高性能處理器核IP、玄鐵C930服務器芯片等RISC-V領域的技術突破,已經驗證了RISC-V在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可行性。開源的RISC-V正在快速崛起,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一環,其生態也將開辟中國芯片自主新賽道。 然而,想要構建像X86和ARM一樣的成熟生態,RISC-V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包云崗指出,RISC-V在應用中還需要攻克“三座大山”:工具鏈短板、標桿案例缺失和人才缺口。尤其是人才缺口問題,RISC-V領域從芯片設計、驗證、解決方案、技術支持等各個層次的人才均不足,教學、資料、培訓、認證等也需加強。 為了解決人才缺口問題,包云崗自2019年起推動中國科學院大學啟動“一生一芯”計劃。該計劃旨在讓每一位參與的學生在畢業時完成一款RISC-V處理器的設計并流片,以此縮短人才從培養階段到投入科研與產業一線的周期,為行業培養更多緊缺的芯片人才。 在沙龍現場,多位AI、芯片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科技企業創始人、知名硬科技投資機構負責人等,圍繞RISC-V的技術趨勢、人才需求、生態構建和產學研協同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大家普遍認為,RISC-V在AI PC、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等前沿領域已經展現出了極高的應用價值,未來有望在這些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全球知名咨詢機構Omdia的預測也支持了這一點。該機構預測,到2030年,基于RISC-V的AI處理器出貨量將超過5億顆,大量RISC-V企業將從中獲益。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表示,指令集架構的演進史始終伴隨著開放與封閉的博弈。傳統架構在靈活性和成本上的局限日益凸顯,而RISC-V的誕生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芯片設計的“黑箱”,讓更多人參與到創新的浪潮中。他希望通過沙龍的跨界交流,引發更多思考,共同探索RISC-V的未來發展路徑。 |